血常规作为临床最基础的检查项目之一,看似简单的几十项指标,却能揭示人体健康的多重密码。本文结合权威资料,解析血常规如何成为重大疾病的“预警雷达”。

一、血常规的三大核心指标
- 白细胞(WBC)
- 功能:免疫系统的“卫士”,对抗感染、清除坏死细胞。
- 异常信号:
- 升高:细菌感染(中性粒细胞↑)、白血病(伴随幼稚细胞↑)、急性创伤或大出血。
- 降低:病毒感染(淋巴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性损伤或药物副作用。
- 红细胞(RBC)与血红蛋白(HGB)
- 功能:运输氧气,维持机体代谢。
- 异常信号:
- 减少: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慢性失血。
- 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缺氧(如肺心病)或脱水。
- 血小板(PLT)
- 功能:止血与修复血管损伤。
- 异常信号: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脾功能亢进。
- 增多:骨髓增生性疾病、炎症或恶性肿瘤。
二、血常规能揪出的重大疾病
-
- 白血病:白细胞异常增高,伴随红细胞、血小板减少,并出现大量未成熟细胞。
- 再生障碍性贫血:全血细胞减少(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均低)。
-
- 细菌感染: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C反应蛋白(CRP)上升。
- 病毒感染:淋巴细胞比例增加(如流感、EB病毒)。
- 寄生虫感染/过敏: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
-
- 贫血类型判断:小细胞低色素(缺铁性)或大细胞性贫血(维生素B12缺乏)。
- 慢性炎症/肿瘤:持续血小板异常或白细胞分类变化可能提示潜在疾病。

三、特殊案例:血常规的“隐藏技能”
- 百日咳: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显著升高,但CRP正常。
- EB病毒感染:淋巴细胞绝对计数>5×10⁹/L,伴异型淋巴细胞>10%。
- 腺病毒感染:白细胞和CRP可能正常,但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显著升高。
四、检查注意事项
- 空腹要求:若需联合生化检查(如血糖、血脂),需空腹8-12小时。
- 避免干扰:检查前24小时禁酒、避免剧烈运动,女性避开月经期。
- 结果解读:单一指标异常≠确诊,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如骨髓穿刺、影像学)综合判断。

结语:血常规虽不能直接确诊所有疾病,但它是发现健康异常的“第一道防线”。例如,白血病患者中67%因血常规异常被初步识别。建议定期体检,异常结果及时就医,让微小数据成为守护健康的“放大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