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雪的广州——老人的困境
今年是难得一遇的寒冬,对于独居老人罗哲文来说更是煎熬,年近七旬的他是从化区吕田镇吕新村的五保户,平时虽然生活困难,但可行走,生活可以自理,不慎于2015年9月跌伤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对只能卧床的他来说每个动作都会引起疼痛,有时痛如钻心,因疼痛难忍被好心人送入当地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骨科,诊断为右股骨颈骨折,需行人工关节置换,全部费用需5万左右,即使有农保可以报销部分费用,因患者毫无经济来源,且无人陪护,如何处理这种病人给刚成立的医院关节科造成困惑,关节科讨论此病人难道从此后就在痛苦中等死?
二、院领导心系患者——探讨精准扶贫就医

关节科于是向医院领导汇报患者情况,院长邹小明正率领全院将医院打造成广州北部的为从化老百姓服务的知名品牌医院,听闻后即刻指示探讨多模式救助,精准扶贫就医,并向从化区领导及民政局等当地部门汇报,在领导的一致支持下关节科联系社会力量(广东狮子会传奇服务队)资助患者,狮子会于2016年1月19日前来我院探望并核查患者信息,院领导邹小明院长陪同并和骨三区(关节科)医护人员一同探望患者,感谢传奇服务队的爱心奉献。
三、医生仁心仁术——微创技术高超

南医五院关节科主任潘乘龙是刚从市区自愿来从化工作的经验丰富的关节置换专家,不久前从美国学习微创关节置换(SuperPATH)技术,目前广州仅有少数几位医生掌握此技术,此技术的特点是手术不切断任何肌肉肌腱组织,对患者来说基本无创伤,患者术后当天或第一天就可能下地行走,且无传统关节置换的诸多禁忌,如不能下蹲,不能交叉腿,不能转身取物,在院领导的亲自过问和设备科、手术室等部门的配合下,患者于1月21日行右微创全髋置换术,手术顺利,于术后第一天即1月22日患者在卧床4月后第一次解除痛苦和卧床的束缚,自己下地行走,迈向回归生活、回归社会的第一步。
四、媒体争相报道——传播正能量
故事感动了很多人,被媒体知道后,国家媒体人民网,中国网,凤凰网,网易及广东媒体新快报,当地从化电视台前往医院探望慰问患者,当采访了医院院长邹小明和关节科主任潘乘龙,邹院长表示寒冬里的温暖背后是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不但要提高医院水平,还要探索如何为当地更好地服务。潘乘龙主任愿意成为新的从化人,不断用好的技术服力于当地。当天或第二天即在国家媒体人民网,中国网,凤凰网,网易及广东媒体新快报中见诸报道。
五、以患者为中心——呼吁社会力量

“创新思路方法,加大扶持力度,善于因地制宜,注重精准发力。”在去年的全国扶贫日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下一步扶贫开发工作作出了指示,指明了方向。据统计,全国仍有七千万贫困户,大都在山区,40%因病返贫,广州从化虽属大广州,但属山区,经济不发达,当地群众有病不医现象时有发生,邹院长代表医院呼吁依靠当地政府的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山区保障群众健康上来,同时医院不断引进人才和先进技术,使当地人民放心在当地就医就可以受国内外先进的医术,不用前往广州北京等地医治。探索新思路,为贫困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尽量做到未病先防,提供精准化的医疗服务,使贫困患者更有信心脱贫致富,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