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薛仁政 通讯员 南五萱
近日,广州市民区女士做饭时拇指不慎被罗非鱼脊背上的根刺扎到手,当时她并未在意,仅作了简单处理。然而,区女士的手背当晚便开始发红、肿胀,第二天一早更是出现了头晕眼花、恶心呕吐的症状。
家人将区女士紧急送医后,经检查得知,她的手指已经严重被细菌感染,并伴有脓毒血症,十分危险。后续经抗感染治疗后,区女士目前已出院。
食用海鲜居然能够意外导致中毒、感染?
我们日常食用海鲜时应如何保障安全?
羊城晚报记者专访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海洋动物致伤专业委员会创始主任委员康新进行介绍。
罗非鱼背刺有微毒
“罗非鱼是淡水鱼,是一种食用价值较高的鱼类。”康新介绍道,尽管可食用,但罗非鱼背刺带有微毒,在捕捞、烹饪的时候应特别注意。被罗非鱼刺伤一般情况下会造成局部肿胀,并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影响。
“尽管如此,我们并不能因为‘微毒’而掉以轻心。”康新强调,部分身体免疫能力较弱,或者易过敏体质的人群被刺伤后可能会出现休克、恶心呕吐等症状。
此外,由于罗非鱼生存的水质不一,背鳍的刺可能会带有病菌,所以部分人群被其刺伤后伤口会发生感染。
食用河豚、贝类应特别注意安全
据介绍,有不少我们平常食用的美食都暗藏“杀机”。其中最著名的“美食杀手”非河豚莫属。
“河豚有毒的部位很多,毒素主要存在于内脏、生殖腺、血液、眼、腮、皮肤等部位。”康新介绍,河豚的毒素属于剧毒,仅需0.5毫克便可致死。他提醒,河豚在食用前要进行去毒处理,把有毒的肝脾肾皮肤等有毒器官或组织清理干净。
除了河豚外,我们日常食用的贝类海鲜也可能成为潜伏的“刺客”。
“以我们常见的生蚝、海虹等贝类为例,它们本身或许并不含有毒素,但很容易在生存的环境里从藻类中汲取相当分量的麻痹性毒素,食用者一旦中毒可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引起呼吸道困难或休克等,甚至导致死亡。”康新介绍。
他建议,食用贝类时要去除消化腺等内脏,尽量减少食用频率,单次食用量不宜太多。
如发生中毒、感染,应尽快就医
据介绍,被海鲜刺伤或食用海鲜中毒后,针对不同的中毒情况应采用不同的自救方法。
康新建议,若被海鲜刺伤应尽快脱离刺伤环境,避免再次受伤;毒刺用镊子等工具拔除;清洁、冲洗伤口;如果因食用海鲜引起感染或中毒,应立即停止食用。
“被有毒海鲜等刺伤或食用者中毒后,请务必尽快就医!”康新强调:“时间就是生命,中毒耽误不得。”
此外,康新强调海鲜和部分水果切勿一同食用。
海鲜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元素,有的水果,如葡萄中含有比较多的鞣酸,海鲜中的蛋白质、钙和鞣酸结合就会出现鞣酸蛋白或者难溶解的钙质,这样不但会引起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的症状,甚至还会出现结石,建议二者的食用间隔时间最少要在两个小时,以免引起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