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广东省卫健委统一部署安排,本轮广州市核酸采集,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共派出了2955名医护人员参与采集任务,创下了医院历史记录,也是本轮支援广州防疫最大规模队伍之一。
去年下半年以来,南医五院累计派出27批7401人次医护人员支援穗莞深等地,采集核酸3278122份,披星戴月、盐汗交织早已成为他们的“日常”。5赴深圳,3入东莞,19次战广州。东莞桥头、横沥、茶山,深圳盐田、南山、坪山、宝安,广州荔湾、白云、从化都是耳熟能详的地名,都留下了南五人战疫的身影。
坚持全勤支援的“钢铁侠”
康复科主任李辉:主任中医师,从事康复、针灸工作二十余年。擅长中风后遗症、脊髓损伤、运动损伤、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腰间盘突出、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的康复治疗,独创了针刺松解技术。
李辉是南医五院康复医学科主任,也是康复医学科党支部书记。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只要医院有支援任务就有李辉的身影,支援穗莞深他是全勤。不论是凌晨集结还是清早出发,队伍里一定能看到李辉拿着写字板在点名。核酸采集支援任务有时来得很突然也很急,人员联系、动员组织等李辉响应总是很迅速。此次报名接龙都是N-1,因为他默认自己是“楼主”,队员们“抢沙发”。4月9日凌晨支援荔湾区、清晨支援从化区、第二天支援白云区,25人的康复科团队基本都分批派了出去,李辉自己夜以继日连轴参加了两场支援行动。“我的专业就是让人健康充满活力,我有一套科学方法让自己能量满满。”李辉笑着说,“我是支部书记应该带头上,科室年轻、年纪稍大的同事应该多照顾,大团队保证休息和轮替是为了更好战斗。”
核酸采集现场的人群中李辉总是“中心人物”,工作休息间隙,很多人劳累后倚靠着刷手机,他常常会鼓起掌来,与核酸采集其他同仁分享他的“科学妙招”,带着大家做深蹲、拉伸等。“鼓掌一来是给大家加油打劲,二来是为了吸引注意力,大卖场里面学来的。”李辉说,“长时间机械工作或者久坐都不好,适当适量的活动反而更有利于休息。”南医五院副院长、疫情防控办主任、核酸检测专班组长徐晓武介绍,医院以保证危急重症患者救治、手术开展、病房基本保障为原则组织支援力量,“我们会甄别轻重缓急情况,例如康复医学科的支援任务偏重些,李辉主任以身作则带了好头。”
4月12日清早,被同事戏称为“钢铁侠”的李辉,背着他的黑色双肩包,又开始点名、数人、带队上车出发了。
为了患者,让身体自动关机一会儿
儿科主任刘金辉:擅长诊治儿童呼吸系统及疑难危重疾病,尤其对诊治过敏性咳嗽、慢性咳嗽、各种肺炎、哮喘、川崎病、肾病、癫痫等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刘金辉是南医五院儿科主任,也是儿科党支部书记。科室在从化当地人心中是“老牌子”,平常接诊的患儿让科室医护团队非常充实。尤其本轮广州疫情医院多次接到支援任务,刘金辉带领团队非常给力。任务结束返程时,刘金辉总是殿后,叮嘱队员们好好休息目送大家离开,转身就回科室继续加班。第一件事就是询问留守科室同事当天接诊和住院患者情况,查房完毕又埋头在电脑前。
4月以来几次凌晨或是清晨集结出发让他亲身体验了一次“关机”状态,“晚上回到医院后我看着电脑里的工作资料,感觉有点模糊,怀疑自己老花眼了,眼皮越来越重,看不太清脑子也不好使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最后还是被支援第二天核酸采集的工作电话闹醒的,‘充电’5分钟,可以再干一晚上。”刘金辉一笑而过。
两个人撩了一条村
心胸血管外科副主任李立勇:副主任医师,从事心胸血管外科临床诊疗和科研教学工作25年,擅长心胸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尤其在先心病、成人瓣膜病、冠心病、心脏外伤手术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李立勇是南医五院心胸血管外科副主任,也是胸外泌外科党支部委员。心胸血管外科大夫的职业让李立勇养成心细、负责的态度,他很好兼顾了支援核酸采集和治病救人。4月一次从化区大规模核酸检测工作,李立勇忙完一台肺部微创手术,陪着患者到病房,情况平稳但他仍不放心地再三叮嘱留守医护人员,啃着早已冷得硬邦邦的馒头出发赶往镇街采集点。
李立勇手术做得好,采集核酸也很溜。“大家为啥把采集核酸戏称为‘撩’核酸?确实与标准动作有关。”李立勇说,“采核酸不是简单沾口水,真的要撩扁桃体和咽部,每个人咽反射敏感度不同,作呕是正常反应。”一套标准的核酸采集步骤,李立勇一气呵成就像打功夫一般。闲暇休息时间他还会主动与采集新手分享经验,这个动作到下个动作怎么做可以更顺畅更高效,怎样让被采集人咽部不适减到最小?李立勇都有门道。
本轮广州市核酸采集工作,时间紧、任务急、事关重大,李立勇多次随医院支援队“本土”作战或跨区作战。4月9日从化南方村核酸采集,由于任务和时间给人员调配带来不小压力,李立勇主动请缨去南方村“做任务”,上午出发下午回,他与镇街医院的同仁一起,2人4个小时完成了整个村近1900份核酸采集。
甘当支援队的“共享”司机
王鹏是南医五院药剂科主任,也是药剂科党支部书记。医院多次参加核酸采集支援工作,王鹏是“老面孔”。军人出身的王鹏虽然个头不算魁梧,但身上的部队气质让他总是很挺拔。集结、出发,王鹏总是扛着一面党旗走在队伍前列,“我牢记我们支援战疫的初心和使命,我永远不会褪去军人的本色。”
王鹏夫妇都是医务人员,为了妻子方便,他在从化区工作,把家安在海珠区,正常情况下每周回家一次。4月8日星期五,王鹏在家刚放下筷子,支援工作群热闹起来,晚上9点多通知要求各支部动员做支援准备。王鹏抄起手机开始联系布置,次日凌晨0:45,200人出发支援荔湾区,王鹏直接从家里开车奔赴“前线”与大部队会师。
4月12日清晨6点半,王鹏带着药剂科的核酸采集队伍出发到从化区鳌头镇支援,为了便民和效率,采集点分布非常广泛和零散,医院准备的车辆很难覆盖全部任务区域。王鹏开着私家车,带着4名同事出发赶往华夏学院先行侦查场地。当天上午9点半,鳌头客运站需要再增援3人,王鹏安排好现场工作后,他坐到驾驶室,再次发动汽车,带着其他2名同事赶往客运站。